“看不起”的变迁与多元化
作者:悦仁
富人看不起穷人,政客看不起平头百姓,这种世俗的“看不起”,不是我今天要涉及的话题。
现在我想说的是,“衣食住行”范围内的“行”,这是出行,是行走,也是与交通工具有关的问题。从古到今,怎么出行,不只是习惯问题,更与实力有关,与观念有关。漫长的古代社会,人们出行就靠步行,能骑驴、骑牛、骑马就很不错了,甚至被人羡慕。至于封建皇帝坐着马车巡视州郡,那就显得八面威风了,当然也是工作需要么。冲锋陷阵的将士,若能跨上战马,可就如虎添翼,所向无敌了。“铁马秋风大散关”的名句,至今提起来也让我们热血沸腾。而蒙古族和满族,则靠铁骑征服了天下,成了雄视世界的统治者。
扯得远了,言归正传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谁若能骑个自行车,那简直比今天的宝马著名度还高。直至其后的七十年代,能骑上自行车的人也极其有限,在那一个月只有30多元钱工资的年代,养家糊口之余,两三年攒下的钱,才能买一辆自行车吧。那时,县太爷下乡检查工作,骑的也就是自行车。大部分上班族,都是步行几十里往来于家乡与工作单位之间,一周一天假,也就那么一次机会。到了八十年代,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了,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行,经济的发展,自行车才逐渐普及了。慢慢的,县以上领导有了小车(起初多是吉普类),公社(相当于现在的乡镇)的领导,能在拖拉机的辅座上挤一挤也就不错了,可九十年代以后,经济社会发展迅速,交通工具也多样化起来。县领导坐上了漂亮的小车,部局领导也逐渐有了车。那时候,农村出现个骑摩托车的,也很受羡慕。记得我的一个表兄,骑着摩托带着母亲老大人来走亲戚,大家都很诧异,人家回家时站在街道看稀奇。此期间,个别当了官的学生坐小车下乡,偶尔碰上骑着自行车搞家访的老师,停车问候老师,就显得很荣耀,而老师则有些自卑的感觉。慢慢的,进入21世纪了交通事业发达多了。尤其是近10年来,汽车行业异军突起,蒸蒸日上,各种车辆的普及拉动了经济的迅疾发展,也促进了城乡交通事业大发展。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。车业在促进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,也派生了不少问题。车满为患,车祸多了,停车难也成了老大难问题,夜晚的城镇街道两边,车辆塞得满满的。同时,那些长期以车代步的人,在提高身价和品位的同时,患肥胖症的却多了起来。于是,头脑清醒的人们,觉得不一定要买车,买车不一定就那么好。以我自己而言,一直喜欢骑自行车,那个老式的加重红旗竟然骑了30多年,真是太老土了。这一二年家人反对的厉害,让我换车。可我思之再三,还是选择了轻便的“中国飞鸽”自行车。有一天,我对一位老朋友说:我就喜欢骑自行车,说实在的,我还看不起开小车的呢,不只代价高,养车费用太高,还得有个车库伺候,更要命的是,剥夺了步行锻炼机会,体质也弱化了。何必图那个虚名、讲那个排场呢?有重要事要用车,叫个出租车,一年用车二三十次,也就花个三两千元吧,出租车司机经常开车,技术熟练,坐在里头安全系数也高。自己买的车,开的时间少,技术熟练化程度受限,安全方面真是太操心了。况且,路上车太多,开车技术高、按交通规则办事的有之,但技术不高,不守规矩者也不少,这就决定了安全隐患少不了。那位老朋友听我一席话,表示认同,顿了顿又添了一句:说实话,我们步行的人连你们骑自行车的都看不起呢。
听罢此言,我竟一时失语,不过心里嘀咕:我出去办事买东西骑车子,图个快,每天早晚坚持步行锻炼,不是两兼顾么?
啊,好个“看不起”,真是太复杂了,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好难说清!不过静下心来想,觉得各人情况不同,孰对孰错,岂能简单化的做什么判断?还是各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,既与时俱进又重视自身健康,好自为之吧。
评论